欢迎光临,安徽省外国语言文学学会!

庄智象:外语学刊与中国外语教育三十年

发布日期:2019-12-30 浏览次数:3708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社长、总编辑,现任《外语界》主编,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等职。先后出版《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等著作十余部;在全国学术期刊上发表语言研究、外语教育教学研究、教材编写、编辑出版方面的学术论文80余篇。

 

1989年10月13至16日,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原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各界代表共50余人参加盛会。时任《外语界》编辑部主任庄智象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研究会秘书长,并自2002年起至今担任研究会会长。今年是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成立30周年,可以说,庄智象完整地见证了研究会从筹备、成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近日,记者对庄智象会长进行了采访,听他讲述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助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30年历程。


 

记者:庄会长,您好!请问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庄智象:改革开放初期,外语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感到,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距,他们希望能够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使我国外语教学水平能够快速赶上国际发展的步伐。于是,一些外语院校开始创办外语学报/学刊,如原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办了《外国语》和《外语界》,原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办了《现代外语》,由原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1957年创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也于1978复刊。到了1989年,许多高等院校,包括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都创办了外语类报刊,既有学术类的,也有普及类的、阅读类的、学习辅导类的,种类繁多、各有所长。


 

但是,在创办初期,外语学刊在学术规范、文章体例、栏目设置等方面都不尽完善,大家处于各自摸索前行的状态。于是,前面提到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四家学刊,以及黑龙江大学的《外语学刊》、原大连外国语学院(现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外语与外语教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英语学习》(现《当代外语研究》)等七八家学刊编辑部商议成立一个专业的学术团体来规范学刊运作、交流办刊经验、提升学刊质量。大家向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季羡林先生汇报了在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下面成立一个二级学会的想法,并获得了季先生的支持,季先生委派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马克承教授来帮助我们进行筹备工作。

 

从1989年4月开始,我们多次召开筹备会议,对学会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讨,并取得了一致意见。我们将相关材料上报至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高教司,很快得到了批复,并确定学会正式名称为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同年10月13至16日,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原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50多家学刊的代表到会。

 

在成立大会上,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季羡林教授、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许国璋教授、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桂诗春教授专门发来了贺信,一些兄弟学会代表也到会祝贺并介绍了经验。大会投票选举出第一届理事会成员13人,《外国语》编辑部主任刘犁教授当选为第一任会长,《现代外语》主编张达三、《外语学刊》主编钟国华、《外语与外语教学》编辑部主任张后尘、《教学研究》主编路式成当选为副会长,我被选为秘书长。大家决心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团结一致、协同努力,把研究会办成一个团结、奋进的学术团体,为提高外语学刊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发展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三十年来,您完整地见证了研究会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您认为研究会对我国的外语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

 

庄智象:应该说,外语学刊对于引进世界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方法、教学成果,以及传播我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如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外语学刊详细介绍了这些学科/领域的基本架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对丰富我国外语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年来,我国学者也通过我们的学刊将自己在教学和研究中的新发现、新成果向全国同仁传播,对促进我国外语学科建设、学术繁荣、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外语学刊是一个媒介,既支持和服务于教学科研,同时也促进和引领学术发展。外语学刊对于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这是受到外语界同仁一致认可的。

 

记者:您能否具体谈谈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做过哪些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庄智象:我们知道,外语教学和研究人员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时,应首先对其所研究的课题具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外语专业文献同其它专业文献一样,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既高度集中又广泛分散等特点。这些特点客观上给学刊文献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极大困难,教学研究人员要检索到所需文献需要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查全率很低。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层次和教学质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提高,教学研究人员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且需求的数量更大、范围更广、学术水平更高。

 

1989年底,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筹划了《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以下简称《索引》)并委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编辑,《索引》于1990年完成,1992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自1949年10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发表于全国发行的500余种报刊上学术性较强的外语研究文章,这些报刊包括外语院校和以外语为主要科目的院校的学报,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社科版学报及外国语言专刊,以外语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学刊以及中央级大报。

 

《索引》由综合、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7个部分组成,每部分包括语言与语言学、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典学、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修辞学与文体学、翻译学、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共9个科目,收录论文篇目近2万条,约88万字,全部篇目按语种、科目和发表时间顺序一索即得。此外,《索引》不仅可以手工检索,还可按篇名、时间、分类、作者、报刊名等不同程序进行计算机检索,为外语教学人员提供了最为便利和简捷的检索文献和了解教学最新动态的工具。这一外语文献信息库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外语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一项空白。许国璋教授为《索引》作序,认为“这个中国外语界学术信息储库的建立,是外语科研界的幸事,也是足以自豪的创举……可以预卜,随着这本索引的问世,我国外语界的学术活动将有新的展现。”

 

由于这本《索引》在出版后在业界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外语学刊研究会决定每五年编纂一本索引,所以后来又陆续编辑出版了《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0—1994)(1995-1999)……一直到《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2000—2004)》。2005年以后,由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索引》不再出版纸质版,改为每年年底出版一次电子版。这套系列化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客观而及时地反映了外国语言研究与其它学科、学术领域互相渗透的科研动态,它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内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变迁而演进的历史进程。


 

但是,由于这套《索引》仅收录了论文的篇目、作者、发表日期等关键信息,许多教师和研究者反映无法找到论文全文,给教学研究带来不便。为了更好地做好外语界学术研究的积累,为外语教学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又策划了“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系列学术论文集”,由外语界各核心学刊编辑部负责选编,分专题出版了《中国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精选》《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中国现代语法学研究论文精选》《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等六本论文集收录了各个领域最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索引》和论文集的编辑出版是一项艰巨、复杂但极有价值的工作,得到了全国外语界专家学者的支持。

 

记者:研究会每年通常举行哪些活动?

 

庄智象:研究会作为一个学术团体,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各学刊主编就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学刊更好地促进我国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除了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年会外,学会的各学刊编辑部也会单独或联合学会举办一些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促进外语界的学术交流。自2013年起,《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发起了“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迄今已举办了五届。《外国语》《外语界》《外语教学》《现代外语》等学刊也多次与西部地区高校合作举办或参与外语学科专题研讨会,服务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助力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记者:近年来,一些文学类学刊也开始参加研究会年会,为什么?

 

庄智象:教育部颁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要建设好一流学科,应该突出问题导向、紧盯学科前沿、坚持原创、对接国家战略。历史经验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众多突破性的发现和发展都是通过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融合发展而产生的。这对于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外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存在着融合不够的现象,包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分离、语言学与文学的分离、外文与中文的分离、教学与科研的分离、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与亟需反映的成果和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分离。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杰出人才的培养。因此,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亟需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融合。

 

以语言学与文学的融合为例,外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其名称已经将语言和文学从形态上连在了一起,不可分割。然而,许多高校外语教师,要么专攻语言学,要么专攻文学,甚至语言学和文学又细分出若干的方向和领域,专攻语言学的往往对文学不感兴趣,而专攻文学的对语言学不感兴趣。教师的偏科或偏爱也延续到了研究生阶段,读文学的不碰语言学,读语言学的基本不读文学作品。两个方向的队伍各自为阵,甚至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势,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本来固有的内在联系。

 

我们呼吁语言学与文学研究深度融合,因为语言学由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和语言素材支撑和验证,使语言研究更丰富多彩、更有指导性和引领性,支持和促进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使用的规律不断深入;文学中呈现和反映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的规律,支持语言学的深入发展,不断丰富语言的内涵和表达功能。民国时期,大师云集,以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为例,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不仅兼通语言、文学,甚至兼跨数个学科。在语言学和文学的融合方面,外语界不乏大家,例如季羡林先生、许国璋先生、桂诗春先生,都是这方面的楷模。

 

所以,从几年前开始,我就感到我们的研究会不应该只有语言类的学刊,而应当邀请更多的文学类学刊参与,让研究会更有活力。我们发出邀请后也得到了文学类学刊的积极响应,虽然在文学界有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但是这些文学类期刊并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会,所以他们非常乐意参与外语学刊研究会的活动,《外国文学》和《中国比较文学》的代表今年都来参加了年会,我觉得让更多的学刊界同仁坐在一起探讨共同关心的办刊问题是件好事。

 

记者:今年年会时,学刊主编们探讨了关于如何平衡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作者比例,以及如何平衡高等外语教育和基础外语教育研究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庄智象:作者是学刊的宝贵财富,要办一流学刊,必须有一支优秀的、一流的作者队伍。知名专家正处于学术鼎盛期,他们的学术积累比较丰厚、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因此各个学刊都十分关注也愿意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对于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多提携、帮助他们,因为学者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现在的知名专家也是从青年学者成长起来的。现在的青年学者思想活跃、阅读广泛、勇于创新,尤其是那些刚毕业的博士或博士后将是未来主要学术成果的创造者,所以对他们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为学刊培养今后的作者队伍。

 

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学刊的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如果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学刊上发表,可以使学刊更有活力,积累未来的作者资源;另一方面,学刊通过发表青年学者的文章也会激励他们不断审视、提升自我,更快地成长为优秀学者。

 

关于高等外语教育和基础外语教育研究的平衡,因为我们的外语学刊大部分是由高校主办的,而高校学者大多倾向于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研究,所以学刊大多体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当然,也有部分高校学者,主要是师范大学的学者在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理论、中小学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发表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学刊整体数量不多,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小学外语教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远远多于高校英语教师,基础英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应当呼吁有关部门包括高校学者去关心基础领域的发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开设相关专栏发表基础领域的研究成果,因为基础外语教育的发展也同样会促进高等外语教育。

 

记者:您对未来我国外语学刊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庄智象:外语学刊是外语教师和学校学术的家园和高地,也是大学教育理念、思想、教育、教学和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等大学功能和服务的延伸和拓展。从一定程度上说,学刊的高度、学刊的水平,反映或体现了学科、学术、教学科研、教研队伍甚至学校整体的高度和水平。可以说,全国外语学刊的整体办刊水平和所刊载的论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整个国家的教学科研和学术的高度和水平。

 

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学刊,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去办好学刊。对于外语学刊的发展,我想提出这样几点期望: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要坚定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和政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出版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人民,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于外语教育和学术研究,严把政治关、质量关,真正做到守土有责。

 

其次,要坚持服务于外语教育和学科建设。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始终坚持将办刊服务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在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或关键时刻,及时策划、组织有针对性的文章和讨论,指引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全面反映我国外语教育和学术研究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和层面的最好、最新、最高水准的成果。既要“请进来”,介绍、引进和评述海外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和发展的状况、最新成果和发展走向,又要“走出去”,策划、组织和刊载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外语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让中国的外语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融入世界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

 

再次,要坚持和重视队伍建设。一要组建和培育一支高素质、数量可观、分布广泛、年龄结构合理的作者队伍,为学刊提供丰富和新鲜的学术资源,以保证学刊所刊发的学术成果不但能满足读者和教学科研的需要,而且能引领学科和学术的发展。一流的作者队伍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学术成果造就一流的作者队伍。当今的“双一流”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二要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全体编审人员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住导向,在办刊过程中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和业务素养,不断增强专业能力和编审能力,不断开阔视野,开拓进取,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编审好每一篇文章,编辑好每一期刊物。三要培育一大批忠实的读者。三支队伍同心协力,和谐共振,共同促进学刊健康发展。

 

第四,要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要建设好一流学科,首先要明确,我们是在中国的高校建设一流学科,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因此,学刊除了要继续介绍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要总结、梳理、提炼、建立中国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包括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外语学习样本,积累了丰富的外语教学实践经验,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研究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方法、成果来支撑我们的学科体系,我国的外语教育将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语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全世界的外语教育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五,要重视与教学科研的融合。学术期刊与教学科研要更深度地融合,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和市场的需要,引导读者和引领市场的发展,繁荣出版事业,繁荣学术,提升学刊的质量和水平。学刊的繁荣与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尤其是学术成果的反映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展示的平台,为学界提供思想与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还应当是学者成长的平台,学者的精神家园,对于学术方向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当今,在“双一流”建设中,要建设好一流外语学科,就必然要办好一流外语学刊。办好学刊,职责重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30年来,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的发展得到了全国外语界的全力支持和鼎力相助,我们应携起手来,打造外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学术命运共同体,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学科而共同奋斗。